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2006年3月曾说,几十年前,中国农村曾实行过“赤脚医生”政策,这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措施,成功地为亿万农民提供了基础医疗服务,这在与中国发展程度相当的其他国家是无法做到的。他说,中国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恢复这种做法,系统地建立起农村医疗体系,为农民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
布朗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首倡者之一,在全球粮食、能源和环境等领域有独到研究。他所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曾于1990年代中期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布朗的建议不禁勾引起我的一段回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30多年前,农村“赤脚医生”的推行,源由毛泽东主席之前的一个有关卫生工作的批示。撇开“批示”者当时的政治图谋,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困难等实际情况看,“赤脚医生”在全国农村的普遍推行,在那个历史时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时,我下放在市郊一个贫困乡村“劳动锻炼”,耳闻目睹了“赤脚医生”为当地农民做的许多送医送药治病救人的好事,以及广受农民欢迎的情景,并为此感动写有一首短歌加以赞扬。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以医疗卫生工作而言,用卫生部官员的话说,取得了长足的成就。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比之三、四十年前,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农村缺医少药的严重情况,并无多大改观,甚至越发严重引起公众不满。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凯迪网“猫眼”评论栏里,一直把上面提到的毛泽东1965年的那个《关于卫生工作》的“批示”挂在页面上。“批示”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且百分之十五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好了。”如上所述,撇开毛当时“批示”的政治图谋,就事论事这个“批示”的精神或针对性,应该说,不是无的放矢且至今仍未过时。
这就要说到改革了。改革离不开国情。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九亿农民。共产党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离开了最广大的农民群众的利益,就有违党的宗旨。医疗改革也没有例外。毛有过许多离开中国实际的错误,但至少,40年前那个有关卫生工作的“批示”,以及之后推行的农村“赤脚医生”的举措,应该说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是符合中国农村当时乃至今天实际的。
不清楚“赤脚医生”后来怎么被夭折了。随之断送了业已初步形成的农村医疗体系。但教训是深刻的。改革当然要扬弃一些阻碍发展的旧东西,但无视甚或轻易否定一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可以借鉴可以传承的成功经验,例如“赤脚医生”制度,就会犯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的错误。
痛定思痛。卫生部在深刻反思医改、特别是农村医改时,不知是否解剖过“赤脚医生”这只已经断翅了的“大麻雀”?如是,则或许能从中找到医疗卫生“再改革”的正确方向——虽然“学费”可能会很沉重。(文/ 苏应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