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医改攻坚之年,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之际,我们归纳、梳理委员们相关的看法和观点,以期为推动医改建言献策。
公立医院改革需内外兼修
谈到公立医院改革,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黄峻委员认为,在当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将公立医院区分为全额补助、差额补助、转为民营三类。第一类主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第三类可酌情提供社会所需的服务,而从医院转制中获得的经费,可以投入到前两类医院,也可以投给需方,以降低个人医疗开支。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委员认为,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是很好的“外加推力”的方式。“只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和公立医院形成一种竞争的格局,公立医院才会真正‘内加动力’地从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变革,最终才能触及体制机制上的难点。”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委员认为,如何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并将绩效管理的落脚点真正落实到岗位、个人,是公立医院改革“公益性、积极性”两个目标之间的枢纽和桥梁。推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取得进展和突破,政府应在医疗信息化等建设上加大投入,建立对公立医院的约束机制。从医院内部来讲,要对现有岗位进行梳理、评估,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设置方案,按需设岗,绩效评价结果要直接应用在人员流动、职位变动、岗位薪酬等各个方面。
强基层应“多条腿”走路
致公党中央建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尝试“政府主管、院办院管、专业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医院作为法人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一体化管理;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等预防保健机构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指导和监管。这样,不仅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双向转诊以及适时分流患者。
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刘江龙委员建议,对三甲医院专家采取强制惠民制度,将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量纳入年底考核内容,同时将实习医师的培训和低年资医师轮转适当安排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医疗质量由三甲医院高年资兼职医师负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委员强调,应尽快出台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录,以大致厘清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的内涵。将关系到全体公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常见病等列入该目录,并以公共财政承担能力为前提予以最大限度地报销直至免费。同时,结合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规范、考核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医疗行为,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减少医源性伤害。
医学教育与医师培养可否并轨
有委员建议,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与目前我国医学教育长学制(七年制、八年制)或专业学位教育实行并轨,调整其课程设置,使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系统地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全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还应该确保与国家卫生人才管理制度有效衔接。例如,从人员的录用、培养、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配套政策保障,从而调整好我国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结构和层次。
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迟宝荣委员建议,对医学生在3年基础课完成后应要求其基础知识考核合格,并颁发合格证明,在诊断学、临床课完成后经考核颁发临床技能考核合格证明,再进入临床实习时医学生有临时执业医师证书,最终为医学生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公卫服务均等化要讲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重华坦言,虽然今年国家已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经费提高到25元,但如何把这笔钱花到位、见实效,还需要慎重决策。
陈重华说,目前各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规划因由卫生部门制定,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此外,一些地区重覆盖率、轻服务能力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她建议,应尽快在法律法规层面确定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覆盖率以及补偿机制等。同时,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人员水平、操作规范、干预质量等。
陈重华还建议,应制定各级政府在健康宣教方面的工作职能,对流动人口实施“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紧密配合”的管理策略,由流入地政府全额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有效保障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平衡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