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世界报》2月26日文章,原题:中国如何向俾斯麦学习
王赛男(音)把自己的养老金寄托在儿子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希望上。这位来自中国安徽省的妇女在北京当保姆,丈夫给人做木工活。夫妇俩省吃俭用,把存起来的钱用来在家乡盖房子。“房子快完工了,”王女士说。
可是,她儿子不久就要上一所更好的学校。王女士知道,将来儿子的学费会花不少钱。她和丈夫都没养老金。在中国,几乎所有农民都这样。迄今,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只限于城市。即便在城里,也有许多人没有自己的养老金。
在过去20年里,全世界摆脱贫困的人口当中有3/4是中国人,这是世界银行也给予肯定的成绩。但中国目前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富 人的财富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自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后,旧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解体,而新的社保制度却没完全建立起来。中国人必须自己担负看病和子 女教育费用,许多人生病也不愿上医院。“医疗领域现在是一大问题,”德国驻华使馆社会事务专员埃尔里希说。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市场和社会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目前困境是,一方面,如果不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和制造新工作机会就无法处理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他们是潜在就业大军。据估计,今后20年,中国至少有3亿农村劳动力要到工业和服务业就业。
在建设社会保障立法和制度上,中国广泛向西方国家取经,不断派代表团到德国、北欧和东欧国家,学习那里的建设社会保障体制的经验。
“德国的社会保障模式虽不可移植到别国,”经济学教授汉斯·勒斯纳说,“但它的将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可在全世界推广。”这同样适用于中国。
中国现在倡导和谐,力图纠正迄今为止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和使社会两极化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经济奇迹”时代的联邦总理艾哈德有关“社会市场经济”的思想常出现在学者辩论中。它可能对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启发性。
不过,就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而言,中国不仅可借鉴艾哈德的思想,而且能师从19世纪德意志宰相俾斯麦。后者将威权统治与进步的社会政策相结合。这种模式似乎更适合21世纪的中国。(作者马钉屈尔,汪析译)
《环球时报》 (2007-02-28 第06版)
(环球时报 )